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用地圖進一步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類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2.能力目標:能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歸納其它大洲的自然環境.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更加熱愛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教學過程:
1.播放亞洲的風景圖片
2.出示亞洲知識樹,點撥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學生預習展示
一、亞洲的地理位置
1.出示東西半球圖, 讓學生說出亞洲的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出示亞洲地圖,分別用白色、黃色、紅色標出北極圈、北回歸線和赤道,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緯度位置:跨北寒帶、北溫帶和熱帶,大部分位于北溫帶。
3.出示亞洲地圖,指圖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了解亞洲的海陸位置:亞歐大陸的東部,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鄰歐洲,西南臨非洲,東南臨大洋洲,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隔海相望。
4.小結:怎樣描述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
5.拓展應用:每小組挑選一個大洲,交流怎樣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派代表展示。
二、亞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示亞洲地形圖,由學生代表指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據海拔高度表說出它們的海拔高度。
2.總結亞洲的地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3.引導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點?
4.學生代表指圖說出;鄂比河、葉尼賽河、勒拿河向北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向東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入印度洋。
5.總結:河流大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邊的海洋。
拓展應用:分析北美洲的地勢特點和河流流向。
出示北美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北美洲地勢西部和東部高,中部低,河流由東西兩側流向中央,密西西比河為扇形河。
三、亞洲的氣候
1.出示亞洲氣候圖,找一找全球共有11種氣候,亞洲的氣候共有幾種,其中分布最廣的是___ ,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分別是__ 、_______、________氣候。
總結:亞洲的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拓展應用:出示非洲氣候圖,分析非洲的氣候特點。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課堂小結:
四、課堂檢測反饋。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地形圖說出亞洲地形的特點,知道亞洲河流的流向特點;能夠推測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等課堂活動,提升的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3.養成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強烈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亞洲地形特點、河流特點。
【難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諺語導入。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后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亞洲地形特點
【活動一:知地形】
(1)讀“亞洲的地形”圖,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讀取海拔信息,并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2)請大家一會根據老師的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大家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大家右側的地形圖上,我們看看哪些同學記得最準,標的最快。
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活動二:說見聞】
前后四位同學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請每一位同學記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后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你們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現在老師給大家呈現兩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圖,而且他們就是沿著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
總結:亞洲地勢特點: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過渡:那么現在請大家回憶,老師剛才的那句話“水往低處流”,地形特點已經得出來了,那你此時認為亞洲的地形會對他的河流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1)讀“亞洲的地形”圖,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并總結其流向特點。
、俣醍吅,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②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③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苠a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教師總結:亞洲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教師補充:亞洲不僅河流眾多,湖泊也有許多湖泊,濕潤氣候區為水量豐富的淡水湖,而干燥氣候區多為咸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水位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是面積最大的湖泊,死海是世界上鹽度最大的咸水湖。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系: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了解亞洲主要地形以及地勢特征。
2、掌握亞洲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分布。
3、了解在地形、氣候影響下的河流分布和流向。
4、學會歸納亞洲地形、河流、的特點及地形與河流分布之間的關系。
5、能夠使用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以及相關資料,總結歸納亞洲的地形特點和河流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分布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亞洲的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并解釋原因。
2、根據“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氣候類型,歸納亞洲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簡單分析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記憶主要的亞洲地形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地圖
教學方法
知道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ㄒ唬┑匦蔚貏萏卣
讀圖引導,觀察教材中“亞洲地形”和“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地形剖面”圖。討論:從圖中可以得出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
在教材圖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體會亞洲地勢的特點。
板書:
地形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教師: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眮喼捱@樣一種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勢特點,對其河流的流向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學生回答)對,按常理亞洲的河流大多會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順地勢流向四周的海洋。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活動:
1.讀圖,在圖中找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它們發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
2.顯示亞洲地形圖,請一位同學把上述河流一一指出,并說出它們流入的海洋。(教師略作歸納)板書:河流: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
(二)多樣氣候
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各地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同學回答)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亞洲的緯度位置,并請一位同學說出亞洲兼跨的緯度。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不太準確或表述不明的情況,教師幫其指正,并與學生共同得出:10°S~80°N附近)
課件:五帶劃分圖,并讓學生指出亞洲所跨的溫度帶。同學回答: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
教師:可見熱帶類的氣候、溫帶類的氣候、寒帶類的氣候在亞洲都可以找到。板書:跨寒、溫、熱三帶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各個溫度帶都有哪些氣候類型嗎?(同學回答)展示亞洲氣候類型,說一說分布最廣的是哪一種?(溫帶大陸性氣候)
對照亞洲季風氣候示意圖,以孟買、廣州、哈爾濱三個城市為例,說明從沿海到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減弱,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增強。
。ㄈ┖恿鞅姸
四周分流
展示亞洲主要河流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亞洲排名世界前十一位的七條長河。(考察學生的讀圖能力)
討論:在途中找出阿姆河、錫爾河,結合亞洲地形圖說一說亞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少的原因。
老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適當鼓勵,并總結:亞洲的中西部地區,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河流稀少。一些河流沒有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戈壁,或者注入湖波成為內流河。錫爾河和阿姆河是世界上兩條著名的內流河。
板書: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知識延伸:
亞洲是世界上長河最多的大洲,分別有哪些河流呢? 長江、黃河、湄公河、黑龍江、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
教學后記
本教案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積極主動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老師字啊適當的時候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分析亞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難點】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教師播放歌曲《亞洲雄風》的音頻,并在大屏幕上展示亞洲的自然風光,引出亞洲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教師PPT展示《亞洲的地形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亞洲主要有哪些地形單元?
(2)亞洲的'地形特點?(提醒學生不同地形區的顏色不同)。
【教師總結】從亞洲的地形圖我們看到,亞洲的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根據讀圖可知亞洲地勢特點:中間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為主。
2.教師PPT展示,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以上地形剖面圖中分別有哪些的地形區?
(2)試著分別總結地形剖面圖地形特點?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并展示。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自西向東地形單元主要有:地中海、小亞細亞半島、里海、圖蘭平原、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太行山脈、華北平原。地形特點: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度自西向東地形單元主要有: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形特點: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東西倆側高,中部較低。
3.PPT展示《亞洲的地形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觀察圖中的河流,找出河流名稱、注入的海洋?
(2)總結亞洲河流的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并展示。
【教師總結】
出圖中的我可以得出,注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勒拿河、葉尼塞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等。注入太平洋的有長江、黃河、湄公河等。此外,有些河流不注入海洋,我們將之稱為內流河。河流的分布特點則是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
深入理解亞洲地形和氣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地形與氣候之間的相互關系。
通過地圖分析、小組討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教學方法
地圖演示法:運用各類地圖,如世界地圖、亞洲地形圖、氣候類型分布圖等,直觀展示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小組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探討亞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等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碰撞。
案例分析法:結合具體地區,如青藏高原、阿拉伯半島等,分析地形和氣候特征及其成因。
教學過程
導入(3 分鐘):播放一段展現亞洲多樣自然景觀的視頻,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壯麗雪景、熱帶雨林的繁茂植被等,提問學生這些景觀都位于哪個大洲,從而引出本節課主題 —— 亞洲的自然環境。
亞洲的地理位置(7 分鐘):展示世界地圖,引導學生觀察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位置,以及亞洲瀕臨的海洋和相鄰的大洲。讓學生自主總結亞洲地理位置的特點,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
亞洲的地形特征(15 分鐘):呈現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如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亞洲地形的主要特點,包括地勢起伏、地形類型等。每組推選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
亞洲的.氣候特征(15 分鐘):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讓學生觀察亞洲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結合案例,如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氣候特征的理解。
地形與氣候的關系(10 分鐘):組織小組討論亞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如青藏高原對亞洲氣候的影響。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講解地形通過阻擋或引導氣流等方式影響氣候分布和特征。
總結與作業布置(5 分鐘):總結本節課重點內容,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繪制亞洲地形和氣候的思維導圖,鞏固所學知識。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自然環境》教學設計07-01
中國的自然環境教案08-11
鄉村自然環境的導學案10-08
亞洲的人文環境教學反思08-10
亞洲的人口國家教學設計提綱09-20
游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后感07-14
教案設計精選06-21
北方教案設計10-09
Carnival教案設計10-12